李青羊迈着四方步,随着太监,走入乾清宫中。
乾清宫内,金碧辉煌,气势恢宏。
殿内高悬的鎏金藻井上雕刻着祥云与龙凤图案,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落在地,映出斑驳的光影。
“圣上,武当李道长到了。”
领着李青羊的太监,弯腰行礼,对着一扇屏风后,禀告道。
不多时,屏风之后,转出一人。
此人看起来四十来岁年纪,穿着一身靛蓝色宽松袍子,上绣云纹,头发用木簪随意盘起,如李青羊一般,也是留着三绺长须。
此人,正是宣景帝。
只不过,此时他看来,没有半分帝皇之相,乍看起来,竟是比李青羊更具仙风道骨。
李青羊见了宣景帝,立即行礼:“圣上这般精气神,实乃上佳,看来是修道有成。”
宣景帝听了玄霄道长的弟子如此评价,心中欢喜,脸上却是不动声色,只是微微摇头,念道:“无心兀兀坐多年,将谓神仙已有缘。不解龙吟并虎啸,但知空坐也徒然。”
“我修炼数年,长久不得寸进,想是遇上了瓶颈,正要向汝师玄霄道长请教。”
“却不曾想,十分不巧,汝师炼丹。”
“他那炉丹,已经炼了几天了?”
李青羊道:“回皇上,师父炼的丹,已有六十四天,距七十二天丹成,已然不远。”
“师父说,若是丹成后,师父定当将其中三颗,差人送给圣上。”
宣景帝点点头:“汝师有心。”
李青羊一副诚惶诚恐模样:“皇上何用说这话,说到底,师父炼丹所用药材,大部分还是拜皇上所赐。”
“若不是皇上与湖广总督鲁大人打了招呼,从各省帮我们运来药材,我们若是自己收集药材,则要麻烦不少。”
宣景帝摆摆手,“李道长,我有数个问题,欲请教一二。”
此话说罢,一直在旁伺候着的太监,便立即快步去茶几上冲泡香茗。
待香茗冲好后,宣景帝和李青羊,便各自坐在了蒲团之上。
两人的中间,则是一张小几。
随后,两人便说起些修仙论道的事情。
李青羊毕竟从小就上武当山,被同样喜欢修仙论道的玄霄道长收为弟子。
仅仅是道经,也看了百来本。
对这些事,已经是十分熟稔。
宣景帝问出每个问题,他都能引经据典回答。
宣景帝这次虽然没请来玄霄道长,但也颇为满意。
两人谈了两个时辰,宣景帝留李青羊在宫中,用了斋饭。
李青羊入京城后,就听说了自己师侄于连洲和师弟张青檀被锦衣卫抓捕之事。
今日进得宫来,心中便一直存着此事。
想着何时能够开口,与皇帝提起,将二人放了。
此时,他觉得,适合开口了,当即便道:“皇上,我进入京城后,听闻我的师弟张青檀,还有师侄于连洲,被锦衣卫所捕。”
宣景帝皱了皱眉,脸现疑问,“却不知是何原因,抓捕了道长的师弟和师侄?”
李青羊道:“我也不知,也许是误会吧。”
他听到这个消息后,便打听到了,那是因为西门冷和叶孤鸿欲在紫禁之巅决战,想来是锦衣卫怕京城大乱,便开始大肆抓捕京城中的武林人士。
他的师弟和师侄,便被波及。
本来,他以为宣景帝会知道这消息。
但是,他见宣景帝这样子,显然对这消息一无所知。
他想,若是宣景帝不知此事,这事就不能由他来说。
毕竟,紫禁之巅,也即是奉天殿,乃是历代皇帝上朝之地。
虽说,眼前的宣景帝,已经有十来年没有上朝。
但这不意味着,奉天殿的屋脊,就由着两个江湖剑客站上去。
他此时,自然不能向宣景帝说此事,以免丢宣景帝的脸。
虽说,现在两个剑客还未站上奉天殿。
但是,这个传言在江湖上流传,便已是损了皇室尊严。
今天,两个剑客扬言要站上奉天殿决战。
明天,说不定就有武道高手,扬言要在皇帝的脖子上撒尿。
若是宣景帝听到这些传言,岂不是要当场发怒。
宣景帝听了李青羊此言,便立即对在一旁伺候着的太监道:“你去召曹正卿过来。”
太监应了一声,便立即迈着小而疾的步伐离开了。
不多时,曹正卿来了。
他向宣景帝行了个礼,余光看了李青羊一眼,便即收回。
他虽然没见过李青羊,但见李青羊穿着道袍,而宣景帝一向好修仙问道,而武当又是当今的道门魁首。
他立即猜出,眼前的道人,是来自武当。
武当是道门魁首,同时也是武林魁首。
宣景帝见了这牛鼻子后,就把他叫了过来,令得他心中,生出了不好的预感。
“曹正卿,锦衣卫为何要将武当派的张青檀和于连洲抓捕?”宣景帝问道。
曹正卿听了,立即就知道自己没听过这两人的名字,他如今沉迷练功,这段时日,除了整治朝廷大员外,还得暗暗帮着明教做事,对这种小事,实在不感兴趣。
不过,他知道,这段时间,锦衣卫在大肆抓人。
他几乎不用想,也知道二人被抓原因。
但他却不能说出原因,因为他不想破了明教的谋划。
明教谋划失败,他就不能得到《天人化生经》,武道瓶颈突破无望。
“我想,这其中是误会。”曹正卿赶忙道:“卢行之当了指挥使以来,一直能维持皇城治安,十分尽职,但有时候,也太过敏感,在不清楚百姓是否有罪时,就先将其抓起来。”
“恐怕,这二位武当道长,也是如此,我退下后,立即去锦衣卫衙门,向卢行之探听清楚情况,然后放了武当的二位道长。”
李青羊在一旁听着,端起碗喝着汤,余光瞄向了曹正卿。
心想这阴阳脸烂屁股也并非什么好人物,听这太监和宣景帝之言,他猜出了这个应该是监督锦衣卫的东厂太监。
作为东厂太监,可算是京城中消息最灵通的那一群人,江湖传言,一些大臣的妾室,都有可能是东厂安排的针。
这样一群太监,怎能不知道京城大事,可如今,却是一个字都没给宣景帝透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