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六一大早,社区活动中心就热闹了起来。今天是陈阳他们筹划已久的厨艺交流会,几位社区里的老人要教大家做传统小吃。
活动中心的大厅里,已经摆好了几张操作台,每个台子上都准备了完整的厨具和食材。林小雨正在和几位老人家核对今天要教授的菜品清单。
“张奶奶教咱们做艾草团子,李婆婆教咱们做萝卜丝饼,王大爷教咱们做酱肉包子,“林小雨一边核对一边说,“都是很有特色的传统小吃呢。“
“可不是嘛,“张奶奶笑着说,“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最爱吃的。现在年轻人都忙,很少有人会做这些了。“
陈阳正在帮忙调试投影仪和摄像机。他们打算把今天的活动过程都录下来,做成视频资料保存下来。这样那些没能来参加的居民,以后也能通过视频学习。
“小陈啊,“王大爷走过来说,“我看你们准备得很周到啊。不过我建议每个操作台再加一面小镜子,这样大家能更清楚地看到制作的手法。“
“对对对,“陈阳连忙说,“我这就去准备。王大爷您真是经验丰富。“
八点半,参加活动的居民们陆续到了。让陈阳惊喜的是,来的不只有年轻人,还有不少带着孩子来的家长。
“我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,“一位年轻妈妈说,“让孩子从小就了解这些传统美食,也是一种文化传承。“
林小雨把大家分成三组,每组跟着一位老师傅学习。她特意让每组都有老年人、年轻人和孩子,这样可以增进不同年龄层的交流。
“好了,现在我们开始今天的厨艺交流会,“陈阳站在前面说,“今天请来的三位老师傅,都是咱们社区里的美食达人。他们要教我们的,不只是做菜的技巧,更是一份传统的味道。“
张奶奶的艾草团子组最热闹。她一边和面一边给大家讲解:“艾草要提前洗净晾干,然后打成粉。和面的时候要注意水温,太烫了面会糙,太凉了面就不够筋道。“
一群人围着张奶奶,认真地看她揉面、调馅、包团子。有人还拿出手机记录下每个步骤。张奶奶见大家这么用心,高兴得合不拢嘴。
李婆婆那边也不甘示弱。她教大家做的萝卜丝饼,是当地很有特色的小吃。“萝卜丝要用老萝卜,新萝卜水分太大。切丝的时候要保持均匀,这样煎出来才好看。“
王大爷的酱肉包子最考验技术。他先示范了和面的手法,然后详细讲解了如何调制酱肉馅。“关键是火候,“他说,“肉要炖得烂而不散,这样包子才够香。“
林小雨在各个操作台之间来回走动,既要拍照记录,又要照顾大家的需求。她发现每个人都学得特别认真,连平时话多的年轻人都安静下来,专注地听老人家讲解。
“小雨,“陈阳走过来小声说,“你看大家这么用心,咱们的想法是对的。“
林小雨点点头:“是啊,其实大家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。你看那边那个小男孩,跟着张奶奶学得多认真。“
陈阳顺着她的目光看去,只见一个大约十岁的小男孩正在专心地揉面团。他的动作虽然还不够熟练,但那认真的样子,让人看了就觉得暖心。
中午时分,三种小吃都做好了。大家把自己的作品摆在一起,相互品尝,相互交流。有的人第一次做难免不够完美,但大家都很包容,还互相鼓励。
“我觉得这比我想象的要有意思多了,“一位年轻人说,“以前总觉得这些小吃在外面随便就能买到。但自己动手做了才知道,里面有这么多讲究。“
“是啊,“旁边一位阿姨接话道,“这些都是老手艺,要是没人学,慢慢就失传了。“
活动结束后,林小雨收到了很多感谢的话。有人说希望以后能多办这样的活动,有人说要把学到的手艺教给家里人。
“陈阳,“林小雨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,“我觉得我们可以把这个活动办成系列的。比如每个月选一个主题,请不同的老人来教大家。“
“好主意,“陈阳说,“而且我们可以根据节气来安排。比如快到端午节的时候,就教包粽子;中秋节前后,就教做月饼。“
收拾完东西,天已经黑了。陈阳和林小雨走在回便利店的路上,都觉得特别充实。
“小雨,“陈阳突然说,“你说我们这样做,算不算是在为这个社区留下一些什么?“
林小雨想了想说:“我觉得我们不只是在留下一些东西,更是在连接过去和现在。就像今天的活动,不只是在教大家做小吃,更是在传递一种情感,一种文化。“
陈阳点点头:“是啊,看到那些老人家教得那么认真,年轻人学得那么用心,就觉得特别值得。“
“对了,“林小雨说,“我今天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,回去整理一下,做成一个小视频。这样以后再办类似的活动,就能给大家看看参考。“
“你总是想得这么周到,“陈阳笑着说,“不过我建议你先休息一下,这些事明天再做也来得及。“
“那不行,“林小雨摇摇头,“趁着记忆还新鲜,我要把今天的感受都记录下来。“
看着林小雨认真的样子,陈阳心里一暖。这个女孩总是把每件事都做得那么用心,那么细致。正是因为有她这样的态度,他们的事业才能一步步走得更远。
夜色中,两人的身影渐渐远去。今天的活动虽然结束了,但他们知道,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。在这个社区里,还有很多故事等着他们去发现,还有很多温暖等着他们去传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