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城,东阳县。
周向南这边对于接下来写的小说有了想法,不过他并没有急着去写这个故事,因为乡下石桥村那边的堂兄周向东要结婚了,周向南自然是要带着弟弟妹妹去参加婚礼。
之前过年的时候,周向南就听二叔提过,日子定在了四月份,看黄历是黄道吉日,宜嫁娶。
至于新娘子,就是周向东曾经和周向南说的张娟。
也就是之前在菱湖村相亲认识得那位女生,那个时候周向东就和周向南说过,可能年后就会结婚。
周向南作为堂弟,而且可以说是如今周家里面唯一在县城里面吃公家饭的人,而且还是作家诗人,这如何不让二叔周有生希望周向南能来参加婚礼。
现在三大件渐渐变了,不再是之前的缝纫机,自行车和手电筒,变成了冰箱,洗衣机,电视机,但是很显然现在这三大件无论是哪一个都是乡下农村难见到的,周向南虽然不清楚具体这边二叔家给了女方什么东西,但想来也不会是太贵重的物件,毕竟都是乡下农村人家,很少有什么宽裕富贵人家。
甚至是因为日子穷,说来这乡下的婚嫁习俗也多,男到女家结婚叫上舍,或叫入赘,夫死转嫁夫之兄弟叫转房,姐死妹嫁姐夫叫顶亲,一方兄妹或姐弟与另一方姐弟或兄妹成为两对夫妻,称扁担亲,也叫交换亲。
周向南也知道周向东结婚的这一家也就是乡下农村的平常人家,家境和周向东家比起来,可能还稍差一些。
周向南这边也没有特别给周向东这位堂兄添什么新婚的物件,就是封了一个十块的红包,看似不多,但这笔钱都抵得上乡下帮工好些天的工钱,已经是非常大的一笔数目了。
要知道这寻常给个五毛一块就已经是非常多了。
其实一开始周向东还觉得太多不好收,还是二叔这边做主让周向东收了红包。
周有生也知道自己这位侄子现在在县里非常有名,之前他去县里找周向南,那些街道办的同志知道他是周向南的二叔也都对他很是热情,他也知道现在周向南的日子是越来越好,毕竟他在给周向南送菜的时候,也看见了周向南家里的那台洗衣机,那可是他们村里绝对不会有的物件。
周有生虽然让周向东收了周向南给的红包,但并没有打算用,因为想着等之后周向南结婚,还是要还回去的。
在周有生看来,周向东都结婚了,再过不久周向南肯定也是要结婚的。
毕竟这周向南在东阳县城里又有了好工作,日子越来越好,接下来自然就是娶媳妇成家,早些生娃。
周向南带着弟弟妹妹回石桥村参加婚礼,自然少不了被村里人问他的感情生活,都有关心他的婚姻状况。
“向南,你哥哥向东都结婚了,我们什么时候能看你的新娘子啊?”
“是啊,你哥哥结婚了,接下来就是你的喜事了。”
“向南,你可要抓紧啊,婶子我可还等着吃你的喜糖。”
“我们都等着吃向南的喜糖。”
“你这在县里工作,县里有没有人给你介绍做媒啊?要不要张婶,我给你介绍一下?”
这样扑面而来的热情让周向南感到一阵压力,关键他也知道这些热情是真得在关心他的婚姻问题。
“张婶,你就别问了,人家向南现在在县里工作,哪里需要你操心他结婚这件事。”
“就是,向南现在在县里工作,还是作家,根本就不需要你介绍。”
周向南听着这些婶婶奶奶的话,只能是笑了笑赶紧离开,去帮周向东接亲。
“向南,好久没见你了,我也快要结婚了,到时候你可要来参加我婚礼啊!”
周向南望着面前好友林军,整个人都愣了一下,他没有想到和他一般大的林军也要结婚了,这让周向南很是意外。
看样子,他这真得离开乡下,也离开了早结婚成家的可能性。
周向南听见林军的话,笑着点了点头,说道:“那好啊,日子已经定了吗?”
“应该就是今年年底了。”
林军笑着说道:“知道你现在在县里工作,是大作家,但是你的事自己也要抓紧啊。”
周向南听见林军这话,也只是笑着点了点头,很显然他不用问也知道,林军的对象肯定也是别人介绍认识的。
周向南自然也不会说,十八岁结婚实在是太早了这样的话,他对林军的爱情只有祝福,一如他此刻祝福自己的堂兄一样。
周向南看着一身新衣裳的周向东和新娘子张娟,也不禁有些感叹周向东在这十九岁的年纪就和相亲认识的张娟结婚,两人脸上带着笑容,这也许就是爱情的样子吧。
这样的爱情是在媒人的牵线搭桥之下开始的,这是不是也是命运借着媒人的手让这两位人海中的陌生人,开始了婚姻与爱情。
这样的命运又怎么不算爱情呢?
毕竟是喜庆日子,还特意放了些鞭炮,噼里啪啦炸响整个现场就显得热闹了起来,一串喜庆吉祥的简单仪式。
周向文和周红英忙着去看新娘子,去抢新娘子发的喜糖,小孩子们都凑着热闹,抢着喜糖,还有孩子去鞭炮炸过以后的红色废渣里面找还没有炸的小鞭炮。
周向南作为本家弟弟也帮着招待来的邻居客人,看见一位没抢到糖果的小男孩正嘴馋地看着那桌上的糖果,也就拿了一把糖果递过去。
男孩接过糖果,笑嘻嘻地放进自己口袋里,说了声谢谢,又跑去和小伙伴们玩去了。
周向南认识这位男孩杨小山,也是同村子的,可惜他母亲在他四岁的时候喝农药自杀了。
他知道那也是牵线做媒介绍的婚姻,可惜最后的结果似乎并没有那么好。
命运的喜与悲,一开始谁也不会知道答案。
至少此刻,不管是不是命运的安排,喜庆的黄道吉日下,十九岁的周向东和那位十九岁的张娟结婚了。